【台灣醒報記者呂明潔、馬紹倫報導】失業率真的反映了失業狀況嗎?針對主計處昨公布6月的失業率達5.94%,民進黨立委潘孟安今日召開記者會指出,在「兼職非失業」和「可能失業的非勞動人口」被忽視的情況下,失業率計算恐失真。如何才能救失業率呢?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建議,政府應把擴大內需的方向需集中在勞力密集產業上,才能真正救失業。
辛炳隆說,失業率比預期好,政府的促進就業措施多多少少有幫助,但是經濟回穩的效果比較大;目前歐美國家景氣尚未回復,台灣景氣回穩主要靠中國大陸,但大陸內需市場靠的是政府作多?還是靠本身的實力?持續力如何?有待觀察。
辛炳隆表示,從美國、韓國過去經驗,景氣風暴過後失業率會逐步下降,但低薪工作者卻增加,產生工作貧窮(working poor)問題,即薪資被壓低,就業者雖有工作,但仍處於貧窮狀態。
辛炳隆說,以韓國為例,1998年金融風暴後,失業率從6%降到3%,是因非典型就業比率增加,台灣未來恐會面臨非典型工作者比例增加、個人薪資兩極化的挑戰。
立委潘孟安今指出,失業率的計算方式隱藏了工時低的派遣工和打工族,而這類人口較去年增加了16.2萬人。他表示,政府以立即上工、短期就業等非典型就業方案降低失業人口的數字,但沒有真正挽救失業的問題。
根據主計處統計,6月每週工作時數低於29小時者,即周休四日就有51.6萬勞工。潘孟安說,其中有8.7萬人每周只工作15小時,他質疑「試問一位每周工作不到15小時的藍領者,能養活自己和家人嗎?」
台大國發所副教授辛炳隆也認為,這代表台灣的就業結構正在轉變,非典型就業人口慢慢上升。
此外,潘孟安也指出,6月的非勞動人口有795.3萬人,較去年同月增加了18.5萬。潘孟安關注,其中的求學、準備升學與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,大部分是害怕失業而不想進入職場,這些都是可能的失業人口。他認為主計處不應透過「創造低工時就業」及「非勞動人口增加」的方式來控制失業率。
1111人力銀行執行副總吳睿穎也建議,政府應把經費著重在擴大內需,增加工作機會,而非再以短期就業方案創造二度失業。此外,行銷台灣也是刺激經濟的重要機會,例如世運就是一個可以推銷台灣的好時機。
辛炳隆表示,目前政府的擴大內需計畫以公共建設為主,對於原物料的廠商幫助較大。他認為,政府若要增加工作機會,應多發展勞力密集產業,例如醫療照顧或觀光休閒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